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环保材料 >

与水污染相关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时间:2018-01-07 00:01 作者: 点击:

可按不同社区,城乡结合社区与城市郊区社区,形成的社区,在城乡结合社区里,在这类社区里,社区里,一些地下或隐蔽的加工窝点也多隐藏在这类社区里,隐藏在城市里近80%的这类加工作坊是
[提要] 与水污染相关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变迁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自身的根本 “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变迁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自身的根本原因。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指由于社会的变迁从而促使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造成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很多,除了经济因素,外来文化或亚文化都可能造成生活方式的变迁。就中国城市生活方式变迁而言,主要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方式受外来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趋势,这种加速变迁的结果有两种:其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较大满足,生活质量得以较大提高;其二是对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加剧环境恶化的程度。就滇池流域的城市生活方式而言,可按不同社区,即居民小区、城乡结合社区与城市郊区社区(由于城市郊区社区与城市居民生活变迁联系紧密,所以,这里把它也归入城市社区)三个方面来分析。由于这三种类型的社区在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居民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变迁的特点、过程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对滇池水质的影响也各自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本文试从这三种类型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来分析它们与滇池水污染的相关关系。 1.居民小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 居民小区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一个单位的人形成一个小区,大部分则是购买商品房。他们并不曾相识,只是在物业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形成的社区。一般说来,居民小区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绝大部分家庭都配备了完备的生活设施。与过去相比,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迁。首先生活习惯的变迁极其明显。人们不在满足于一日三餐一个居住场所,而追求吃得精,住得舒服,用得舒心。例如,过去在大宅院里,大家公用一个厕所,粪便贮存在便池里,定期有人把粪便运到农村作为肥料使用。而现在每个家庭配备有抽水马桶,卫生与方便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再如,过去吃剩的饭菜往往倒入专门收集剩饭菜的大缸里,再运往养猪场。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要么把残汤剩水随洗碗水一道,流到下水道,要么是用塑料袋一装,丢进垃圾堆。这种生活习惯的变迁,或多或少,或明显或潜在,对滇池水质的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拿厕所来说,抽水马桶对个人与家庭来说,当然是干净、方便。但由于粪便被水冲洗到下水道,往往是直接排入入湖河流或是直接进入滇池水体,这无疑只能加重滇池湖区的富营养程度。而以前由于用于农村施肥之用,根本就不存在水的污染问题。 再如刚才所说剩饭菜,以往是作为饲料喂养猪、禽,现在丢进垃圾堆,下雨后这些腐败的残汤剩水也大都随雨水流入下水道而进入滇池。在以往,粪便与剩饭剩菜根本谈不上什么污染,现在却成为令人头痛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人们在满足了普通需求(衣食住行等)后,更高的需求则随之而来。例如,许多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怡人,而滇池沿湖及其支流的秀美风光恰好符合人们的这一要求。于是,许多居民小区都建在滇池湖区四周或很近,或是紧挨着入湖河流而建。这样,大量生活污水因为离水域太近,几乎无法集中处理,就直接进入湖区。在每一个挨着滇池的小区里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变迁,也与滇池水污染息息相关。 2城乡结合社区生活方式的变迁。 城乡结合社区又称城乡结合部,指以前的城市郊区、农村的村镇,由于城市规模扩大,把这些乡村也涵盖进了城市。原有的农村居民,按其原来的行政村,在规定的地方建立起社区,他们原用于耕作的田地,则卖给城市。这些人多弃农经商,或把自己的房子租赁出去,收取租金。这种由农村人变为的城市人,其生活方式势必发生巨大的变迁,但由于他们在自身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原来城市人存在差距,所以,城乡结合社区与居民小区又有较大区别。在城乡结合社区里,除了原来村民外,大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这里的人既保留了部分农村的生活方式,又具有都市生活特征,具有双重性。在这类社区里,居民已开始拥有诸如抽水马桶、洗衣机、淋浴或盆浴等现代化家庭设施,而这些实施无疑会加重滇池的污染。 又由于在这类社区里管理与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人员本身素质较低,因此,“脏、乱”是该社区的一大特色。社区里,往往是污水横流,垃圾随处乱丢,垃圾堆由于没有及时清除,堆积如山,下雨时,和着腐烂垃圾的雨水与生活污水,一同排进入湖河流或是滇池,这无疑会加重滇池的富营养化。另外,一些地下或隐蔽的加工窝点也多隐藏在这类社区里。例如:地下豆腐厂、“黑”米线厂等,据初步调查显示,隐藏在城市里近80%的这类加工作坊是在城乡结合社区。这类加工点或生产作坊根本就无污水处理设备,产生了大量有害的污水,直接进入滇池水域。据统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地下豆腐加工作坊一天可产生2-5吨废水。在整个昆明市像这类地下作坊又岂止10家20家(由于其隐蔽性,因而无法统计),试想一下,每天这些地下作坊将会产生多少吨废水排入滇池水体。与以往的生活方式相比,城乡结合社区改变了以往农村或郊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取而代之的是对滇池水质的严重污染。 3.城郊社区生活方式的变迁。 昆明市在市区拓展以前,城郊社区是典型的农村传统社区。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例如,水稻等)和简朴的农村生活为主要特征。通常情况下,这种农村生活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面积的拓展,以前原本离城市尚远的农村成为城市的近郊。在这种距离上改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迁。首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种植蔬菜的经济收益远远大于传统种植业),因此,城市近郊的农民多以种植各类蔬菜为主。为了能高产增收,农民们就在菜地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菜地由于施肥量、用药量大,复种指数高,产生的面源污染物很大。在昆明市郊,菜地面积约为15.95km2,面源污染物向滇池输送的距离短,对滇池的面源污染较大。据资料报道,“菜地每年每公顷施氮肥450kg,在暴雨径流中测到流失量每年每公顷约为60kg,流失量占施肥量的13%。”[P7]这样,菜地给城郊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加重滇池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其次,城郊社区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他们可以享受到以前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生活设施,例如,洗衣机、淋浴或盆浴、抽水马桶等。正如前面所述,这些设施均对滇池水污染有较大影响。又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对这类污水的处理难度更大。再则,许多城郊农民日渐富裕,许多家庭已不再饲养鸡、鸭、猪等家禽家畜,所以,剩饭剩菜大都以丢弃处理,逢雨季,它们也会随雨水漫流到滇池,成为污染源。大量的生活垃圾(例如,塑料袋等)已不像以前一样容易自然分化,又无法像城市那样集中处理,在暴雨期,垃圾里的污染物也会以散流的方式注入滇池水体。仅以滇池沿岸及城市郊区污染为例,输入的污染物就占污染物总量的15—20%。总之,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的同时,对滇池的污染也是日趋加重。二者的相关程度已是不言而喻。 移动端链接:m.23919
环保小常识 | 环保新闻 | 绿色环保 | 生态环保 | 节能环保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4-2018人人环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鲁ICP备11031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