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环保小常识 >

中国低碳技术“软肋”困局如何破解?

时间:2017-07-22 03:49 作者: 点击:

清洁能源技术和碳捕捉封存技术构成了主要的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的先进采掘技术,另一方面,高碳技术,部分需要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
一、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
技术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每一次技术重大创新和革命,从生产过程来讲,低碳技术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区分:
一是能源结构层面,即社会生产利用的常规能源和的结构比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层次,新能源使用比例越高,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越高;
二是能源使用层面,即在常规能源使用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
三是碳排放的处理层面,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如何进行捕获和封存,减少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技术类型来讲,低碳技术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减碳技术,主要指在传统高能耗领域,包括电力、冶金、交通和化工等领域所采用的减排技术;
二是无碳技术,主要指对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创新;
三是去碳技术,主要指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即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合适的形式重新封存于特定地质结构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停留,这也是目前低碳技术领域最具潜力的一项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碳捕捉封存技术构成了主要的低碳技术,各领域涉及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大概可概括为以下: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的先进采掘技术、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清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智能电网的应用技术、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节能技术等。上述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但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也面临较多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碳技术地有序开发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技术面临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开发的动力不足
合适的激励机制是保障技术创新的有力条件,在低碳技术领域,企业的短期盈利倾向和技术开发的高失败率使得企业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动力严重不足。一方面,低碳技术所引领的低碳经济势必要求企业放弃现有的利益所得,投入巨量资源改变自身生产经营模式,包括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升级相应的基础设施等,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在短期内不但不会增加企业收益,还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即使长期来看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利可图,但对短视的企业而言,投入巨量资源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并不是可取的事情;另一方面,低碳技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性,在低碳经济前景不明朗、产业链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开发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匹配,即使开发成功,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能否弥补成本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也增加了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的忧虑。
2.低碳技术开发的基础能力薄弱
低碳技术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与任何一项技术创新类似,人、财、物都必不可少。人才方面,我国由于涉及低碳技术时间较短,低碳创新人才积累严重不足,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稀少,加之我国科技创新的氛围不足,科研人员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原动力不足。此外,人才培养体系依然过于侧重“高碳技术”层面,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亟需完善;财力方面,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5%,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研究所、院校甚至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面临较为严重的经费限制;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受限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大多集中于初级阶段,高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不同研发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技术流动和交流效率低下。
3.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存在障碍
在电力行业方面,我国在煤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部分需要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在大型风力设备制造、燃料电池设备、太阳能光电池设备和生物质能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新能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低碳技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性,在低碳经济前景不明朗、产业链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开发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匹配,即使开发成功,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能否弥补成本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4.缺少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但由于国际政治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承诺无法有效落实,我国从国家社会获取的低碳技术转移相当有限,一方面先进国家对核心低碳技术持续封锁,另一方面过高的技术转让费也限制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建议
1.加快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
我国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绿色信贷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动力,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在燃煤高效发电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以及脱碳与去碳等技术方面的资源投入。设立国家层面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通过中央、地方和企业的三方资金联动实现自主研发攻克核心技术,尽快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形成重大突破。加大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大型研发平台和研发基地的建设,形成研发集聚效应。低碳技术研发成功之后,政府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助企业进行相应的成果推广和转化,对率先尝试新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鼓励政策。同时积极制定对低碳技术的政府购买政策,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政府购买力度,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确保研究成果向市场的有效转化,使研发企业能够从中获得足额回报,形成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2.大力开拓重点低碳技术领域
一是清洁煤炭技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依然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因此,加快清洁煤炭技术研发对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新能源技术。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产业链,推进光伏发电的规模化、一体化示范应用。提高兆瓦级大功率装备的研发能力,加快生物质发电焦油控制、农作物秸秆成型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3.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
一是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督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应责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为国内技术创新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完善国内碳金融市场,包括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为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
三是加大对CDM项目的引进力度,在项目过程中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在碳捕捉与封存这一具有光明前景领域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共同构筑低碳技术合作研发平台,形成技术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4.加快低碳技术人才体系建设
低碳经济的核心推动力是低碳技术,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从国家层面构建低碳人才培养战略,加快低碳技术人才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以现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综合运用人才引进、自主培养等手段,建立高素质的低碳技术研发团队,增强核心领域的科研实力。树立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人才观,培养符合低碳经济潮流的综合性、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增强低碳技术向应用领域的转化能力。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要素,低碳技术在此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术等都成为我国促进低碳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依然面临较多障碍和制约,低碳技术开发的动力不足、低碳技术开发的基础薄弱、关键核心领域突破存在困难、缺少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为有效促进低碳技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我国应加快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大力开拓重点低碳技术领域,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以及加快低碳技术人才体系建设。
环保小常识 | 环保新闻 | 绿色环保 | 生态环保 | 节能环保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4-2017人人环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鲁ICP备11031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