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环保材料 >

人工湿地中植物净化作用

时间:2017-11-09 00:27 作者: 点击:

稳定了系统,最后氮在系统中的残留并不明显;污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TP,磷的含量分别比无植物的对照基质中的含量低18 %~28 %和20 %~31 %[3 ],由于总生物量
[提要] 人工湿地中植物净化作用:植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①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系统和污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悬浮物和病原菌的吸附、去除;②植物的存在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系统和污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悬浮物和病原菌的吸附、去除; ②植物的存在减少了污水的流动,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③植物发达的根系使系统不易形成侵蚀沟,稳定了系统,并且植物根系的生长使系统不易被阻塞; ④植物具有输送氧气的作用,其根系还具有分泌功能;另外,植物外形美观具有欣赏性,还可以收割回收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作为介质受污染程度的指示物;在冬季,植物的存在可以防止系统结冰,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1. 1  植物对污水的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

植物在污水中吸收大量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污水中氨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植物蛋白质和有机氮,再通过植物的收割从废水中去除,污水中其余的大部分氮通过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而除去,最后氮在系统中的残留并不明显;污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TP、DNA、PNA 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系统中去除[2 ] 。生根植物直接从砂土中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而浮水植物则在水中去除营养物质。进行城镇污水处理试验中发现:种植水烛和灯心草的人工湿地基质中,氮、磷的含量分别比无植物的对照基质中的含量低18 %~28 %和20 %~31 %[3 ] , 可见水烛和灯心草吸收了污水中部分的氮和磷。窄叶香蒲吸收的氮占进入系统中氮量的43 % ,而当采用定期收获植物方式时,由于总生物量的增加使氮吸收量还要增加,高达46 % ,在一些垂直流人工湿地中,香蒲对氮的去除能力高达85 %。植物还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砷等,其吸收积累能力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不同部位浓缩作用也不同,一般为:根〉茎〉叶,各器官的累积系数随污水浓度的上升而下降[4~5 ] 。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重金属污水的试验表明,风车草能吸收富集水体中30 %的铜和锰,对锌、镉、铅的富集也在5 %~15 %[6 ] ;荠菜根际附着大量的细菌后,能加速硒的富集和挥发;高粱也能利用根际细菌加速硝酸盐、钾和磷酸盐的富集。

大多数植物都可以吸收重金属和中度憎水有机物,并且积累在植物组织内。重金属在一般植物中的积累量为0. 1~100μgPg ,但也有一些特殊植物超量积累重金属。植物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作用还表现在植物的产氧作用使根区含氧量增加,促进了污水重金属的氧化和沉降。宽叶香蒲、芦苇、狗牙根等是人工湿地对铅、锌、铜和锡的超积累优势物,污水中汞和硒可通过植物吸收到体内再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去。

1. 2  植物的输氧作用

湿地环境对很多生物来说是一种严酷的逆境,最严重的情况是湿地土壤缺氧。缺氧条件下,生物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还原态的某些元素和有机物的浓度可达到有毒的水平。人工湿地中污染物所需的氧主要来自于大气的自然复氧和植物输氧,植物能将经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气道输送到根区,在植物根区的还原态介质中形成氧化态的微环境[7 ] 。输送过程以及氧在湿地中的分布状态如图1 所示(以芦苇床为例) [8 ] ,这种输氧作用使根毛周围形成一个好氧区域,其中好氧生物膜对氧的利用使离根毛较远的区域呈现缺氧状态,更远的区域为完全缺氧。这样使得根区有氧区域和缺氧区域共同存在,为根区的好氧、兼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各自适宜的小生境,使不同的微生物各得其所,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连续呈现好氧、缺氧、厌氧的状态相当于许多串联或并联的APAPO 处理单元,这样植物在为湿地系统输送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使氮、磷从废水中去除。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毛释放氧气也有助于在好氧条件下湿地中物质的传递和变化,如图2所示[8 ] 。因此,植物在人工湿地去除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SS 和BOD 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发挥重要作用。

1. 3  植物根系分泌作用

植物向土壤环境中释放大量的分泌物,如糖类、醇类、氨基酸等, 其数量约占年光合作用产量的10 %~20 %。细根的迅速腐解也向土壤中补充了有机碳,这些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植物的存在使系统中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微生物是系统中有机物分解的主要“执行者”,把有机物作为丰富的能源,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和能源。因此,植物的存在间接加快了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植物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酶可以直接降解有机化合物。

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向植物根际输送氧气,在植物根区形成特殊的好氧厌氧环境,适应各种微生物的生长,间接促进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降解。研究表明,有植物的湿地系统,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无植物系统,且植物根部的细菌比介质处高1~2 个数量级,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还可以促进某些磷、氮细菌的生长,促进氮、磷的释放及转化,从而间接的提高净化率[3 ] 。

1. 4  植物对污水中藻类的抑制作用

藻类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制造者,其死亡后,残体留在系统中,藻类制造的有机物就很难通过收割等方式转移出系统。藻类自身吸收的氮、磷等元素又重新回到系统中,这样,藻类就缩短了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周期,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直接影响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的效果。宽叶香蒲,风眼莲等植物对藻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减少藻类对污水湿地处理工程的不利影响。

1. 5  各类植物的协同作用

不同植物对于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异,如:芦苇可分解酚,香蒲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无机污染物,可吸收铜、钴、镍、锰及氯化烃,根部能分泌天然抗生物质,降低污水中的细菌浓度,去除病原体;捕蝇草和猪笼草叶边有消化腺,为食虫草类植物;大米草可以吸收污水中80 %~90 %的氮、磷;芦苇和香蒲能絮凝胶体,消除病原体,其空心茎有利于空气输送到根部,为微生物提供额外的氧。单一植物的净化能力总是有限的,应选择各物种的合理搭配,发挥各类植物的协调作用。如芦苇通气组织较发达,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而茭白生长量大,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茭白两种植物混种对污水处理的效果好于种植单一植物。目前,全球发现的湿地高等植物多达6 000 多种,但已被实际利用于污水湿地处理工程的不过几十种,绝大多数植物还没使用过。因此,发挥植物的协同作用的潜在空间还很大。

1. 6  植物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

维持人工湿地系统稳定运行的首要条件是保证湿地系统水力传输,植物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根及根系对介质具有穿透作用,从而在介质中形成了许多微小的气室或间隙,减小了介质的封闭性,增强了介质的疏松度,使得介质的水力传输得到加强和维持,成水平[9 ] 进行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试验中发现,经过3~5 个月的污水处理后不同植物的对照土壤介质板结,发生淤积,而种有水烛和灯心草的人工湿地渗透性能好,污水能很快地渗入介质。

据报道,即使较板结的土壤,在2~5 a 内,经过植物根系的穿透作用,其水力传输能力仍可与砂砾、碎石相当[10 ] 。植物的生长能加快天然土壤的水力传输,且当植物成熟时,根区系统的水容量增大,当植物的根和根系腐烂时,剩下许多的空隙和通道,也有利于土壤的水力传输。

移动端链接:m.26080
环保小常识 | 环保新闻 | 绿色环保 | 生态环保 | 节能环保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4-2017人人环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鲁ICP备11031579号